從環境執法說起,以開放為前提,借助輿論之手,共創“美麗中國”圖景。2018年5月30日,咱們來聊聊環保信息公開那些事。
信息“沐浴陽光下” 傳播+共享架構新環保觀
自2017年至今,關于問責、通報、整改、約談等內容的話題一直沒有停過。伴隨“地球村”概念的實現,消息傳遞的速度獲得了質的提升,環保信息曝光率也變得更高。
一方面,這是人們環保意識覺醒帶來的新需求;另一方面,這是我國環保工作趨向科學精度管理的必經之路。
從環境執法說起
前有中央環保督查,后有“清廢行動2018”,以及水源地環保專項督查等行動,通報力度大,公開度高。無論是大氣污染防治,或是危廢非法處置,或是環境監測數據虛報,環保設備違規運行……通報內容可謂涵蓋了方方面面的信息。
我國啟動環境執法機制,構建長效性環境監管體系,全國范圍內排查“小、散、亂、污”以及歷史污染癥結,行動的本身就帶有公開性。而將整個督查過程置于閃光燈下,并且詳實記錄督查結果、整改結果,已經邁出了接受公眾監督的重要一步。
一紙通報,其背后代表的不僅是對于環境污染行為“零容忍”的堅決態度,也是貫徹“以民眾滿意為準則”思想的縱深改變。公開污染信息,公開督察信息,公開追責信息,給供職人員敲響警鐘,也將“沐浴在陽光下”的壓力傳導給地方和企業。
新環保法出臺后,業界人士和專家都一致認為,環境保護已經“武裝到牙齒”,經濟制衡、行政處罰、刑事裁決手段愈加硬氣。通過曝光的方式,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違法代價不只停留在口頭層面,從而達到震懾效果。
令行禁止,實打實抓,這就是環境信息公開要傳達給所有人的訊息。主動守法和社會參與,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環保態度和環保行為,以保障公眾知情權為基礎,提高公信力以及凝聚社會力量,才能更進一步。
以開放為前提
有鑒于此,我國在打通信息傳播渠道,讓更多人了解更多事的努力上選擇了多維度推進。例如針對垃圾焚燒發電“鄰避”的突出問題,率先提出了“裝樹聯”要求,引導企業進行數據實時監控并且定點公示,接受民眾和環保部門的雙重監督。
到目前為止,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基本完成了“裝樹聯”的要求,讓周圍群眾看到真實的污染物排放檢測數據,切身實地獲得信任和支持。由此來看,圍繞環保信息透明化的改革有了不錯的開始。
同步實施的,還有生態環境部與住建部聯合印發的《關于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》。這也是向公眾展示環保信息的另一個途徑,強化公眾對環保知識的了解,讓公眾能夠在知情的前提下參與監督,推動各項環保政策的順利落地。
公開環保設施,以親身體驗換取環境感知,掃盲、解惑、宣傳和教育同時推進。開放工作的常態化與環境通報的常態化一樣,都有著促進共治的長遠意義。將權利交給民眾,將壓力層層傳導,倒逼政企更快速地適應“高質量發展”命題。
借助輿論之手
媒體的觸手總是無處不在,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更是讓新聞視角涌動出了“輿論力量”。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,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強調,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宣傳工作,營造良好輿論氛圍,加快形成攻堅合力。
曝光污染事件,追蹤問責全過程,媒體將鏡頭對準了敞開大門的環境保護事業。在戰略性高度上,環境保護是一種共識,需要的不僅是個人的努力,而是全民的參與。從報道中獲得信息,從新聞中架構環保世界觀,形成環保和經濟發展新思想,至關重要。
李干杰指出,要敢于“面對面”,勤于“鍵對鍵”,講好生態環保故事,真正為民眾還原真相,解惑答疑。新聞媒體要客觀敘述事實,避免“博眼球”式以及“誘導”式信息傳播,發動全社會關注環保,了解環保工作,能夠成為堅定的守衛者,也能成為敢于發聲的“情報員”。
共創“美麗中國”圖景
如此,在同一片天空下,攜手共創“藍天、碧水、凈土、生態城”的愿景才能加速實現。
(來源:中國環保在線)
公司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路49號院點石商務公園6號樓1005號;工廠地址:北京豐臺區北宮森林公園南50米;
+86(010)88696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