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31日,生態環境部召開月度例行發布會,發布了《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(以下簡稱《公報》)。
《公報》顯示,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23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,占70.7%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2.0%。PM2.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6.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地下水環境方面,5100個水質監測點位中,較差級和極差級點位分別占51.8%和14.8%,共計達66.6%。
此外,生態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回答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提問時表示,2018年1~4月,長江經濟帶總體水質良好,環境部正在抓緊編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方案。
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
《公報》顯示,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有9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,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.0%,PM2.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6.5%;超標天數比例為12.4%,比2016年下降1.7個百分點。
74個新標準第一階段監測實施城市中,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10個城市(從第74名到第65名)依次是石家莊、邯鄲、邢臺、保定、唐山、太原、西安、衡水、鄭州和濟南。
在地表水方面,1940個水質斷面(點位)中,優良(Ⅰ~Ⅲ類)水質比例67.9%,與2016年相比上升0.1個百分點。劣Ⅴ類水質比例8.3%,與2016年相比下降0.3個百分點。
同時,5100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位中,優良級、良好級、較好級、較差級和極差級點位分別占8.8%、23.1%、1.5%、51.8%和14.8%。
2014年、2015年、2016年發布的環境狀況公報中,地下水差級(較差級和極差級)點位的比例分別為:61.5%、61.3%、60.1%。相對而言,2017年的比例出現了一定的上升,達到了66.6%。據記者了解,這是因為綜合其他部門的數據,而且,此前環保部門主要是監測飲用水源地的地下水,這次監測范圍更廣所致。
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,我國國土、水利、環保部門均組織開展地下水監測工作,各部門側重點、監測方法和技術規范有所不同,監測評價結果不具備可比性。從國土部門監測結果來看,2017年國土部門監測的5100個地下水監測點中,較差級和極差級比例同比上升6.5個百分點。其原因主要是監測點位數量有所變化,導致統計結果變化。
“從三部門監測結果來看,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。”王業耀說。
長江經濟帶水質好于全國平均
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,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到底如何?
為此,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:“長江經濟帶水質狀況怎么樣?下一步針對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有沒有新的打算。”
對此,劉志全介紹,根據最新監測結果:2018年1~4月,長江經濟帶總體水質良好,11個省943個考核斷面中,Ⅰ~Ⅲ類水質類別比例為72.4%,Ⅳ~Ⅴ類比例為24.1%,劣Ⅴ類比例為3.5%。應該說長江經濟帶總體水質好于全國平均水質。
劉志全透露,目前環境部正在抓緊編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方案,將通過狠抓污染治理,實施嚴格的流域空間管控,強化飲用水保護,深化污染減排,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,加大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力度,嚴格執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,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。
針對長江經濟帶下一步水質監測工作,劉志全介紹了五個方面的重點內容,包括:加強考核斷面水質建設,研究制定并出臺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預警辦法,扎實做好長江經濟帶排污口和污染源監督監測,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,強化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。
劉志全稱,按照排查、整治、監測同步推進分階段實施的原則,先期在8051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開展監測,逐步建立覆蓋長江經濟帶所有入河排污口的監測網絡,同時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,強化排污口的自動監測能力建設,建立和完善入河排污口和污染源監測的信息公開制度。
公司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路49號院點石商務公園6號樓1005號;工廠地址:北京豐臺區北宮森林公園南50米;
+86(010)88696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