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,城市規模不斷擴張,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中,建筑垃圾正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事關城市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,我國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已刻不容緩。
打造完整資源化產業鏈 建筑垃圾處理或將起飛
全國各地房地產市場一派火熱,房價居高不下,房地產開發、舊城及城中村改造進程不斷加快,使得城市面積迅速擴張。在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,城市規模越來越大的背后,卻鮮有人注意到,建筑垃圾的產生量與日俱增,正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阻礙。
數據顯示,僅2017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就高達約24億噸,到2020年或突破到40億噸。截至目前,建筑垃圾的現存量已經超過200億噸,并將在2020年突破至50億噸左右。城市發展一日不停,建筑垃圾的產生便一日不會減少。
據中國環保在線了解,在我國,建筑垃圾在垃圾總量中的比重已經高達30%~40%,如果不能得以妥善解決,對于空氣、土壤、水環境勢必造成負面影響,從而威脅城市環境質量。
事實上,當前我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進程著實不容樂觀。相較于日本97%與歐盟的90%,我國的資源化處理率低于5%。以2017年為例,近24億噸的建筑垃圾,資源化利用的僅為不到1.2萬噸。
老崔分析認為,資源化處理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,尚未形成統一完善的建筑垃圾處理管理辦法,缺乏科學有效、經濟可行的處置技術,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等,以至于大部分的建筑垃圾未經無害化處理,簡易填埋或運往市郊露天堆放。
在不少行業專家看來,建筑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,只是放錯了地方的“黃金”。經過分揀、破碎或剔除后,大多數的建筑垃圾可以實現資源回收利用。
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計算:每回收150萬噸建筑垃圾,就可以替代120萬噸的天然石材,節省約6000萬元人民幣。如果能把我國百億噸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,至少可以創造數千億的價值。所以,建筑垃圾并不是單純的“垃圾”。
在“互聯網+”時代,加上建筑垃圾處理的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完善,以及處理技術的不斷突破,有業內人士樂觀預計,在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大中城市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可以提升至超過50%,其他城市可以達到30%左右。
至于如何加大建筑垃圾變廢為寶、科學處置的力度,中國環保在線認為,“垃圾不亂倒,泥漿不外運,河道不堵塞,海洋不污染”是大方向,不過從源頭控制才是問題之關鍵。這就需要多方聯動,采用政府引導,企業和市場發力的方式。
作為政策扶持性產業,政府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力度,仍舊是建筑垃圾處理未來一段時期的重點。具體來看,貸款、稅收、補貼等方面的鼓勵至關重要,在刺激企業與行業發展的同時,真正打造完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,實現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(來源:中國環保在線)
公司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路49號院點石商務公園6號樓1005號;工廠地址:北京豐臺區北宮森林公園南50米;
+86(010)88696018